<正>3月29日,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2025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开班典礼在北京教育学院黄寺校区举行。此项目紧扣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发展的场景式育人理念,以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体育八条”)的新理念、新赛道和新要求为指引,以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聚焦主题单元教学和体能实践活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解决体育课锻炼时效和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探索拓展体育教学应用新场景、新模式,为“强体魄、强心智、强担当”的未来人才培育提供场景赋能行动。
发展跳长绳项目,通过“强化技能学练”“模拟比赛场景”“制订高目标”等策略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团队凝聚力与竞技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1—4变换”8字穿梭跳绳队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项目规则、训练方法及策略。分析项目特点,提出“规则渗透—分组搭档—分层训练—空绳优化”的训练路径,并结合实际训练经验总结技术要点,包括固定搭档分组、分阶段提升难度、合理空绳减少失误、优化进绳方向与团队配合等。
采用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等方法对展示课例进行反思研究,研究表明,情境化学习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进阶化练习内容激发学生学练积极性,游戏化比赛营造学生学练氛围,做好三者协同作用的教学设计能显著提升体育课堂实践的趣味性与教学效果。
研究基于“学为中心”理念,提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采取教材分析问题化、问题串联任务化、教学组织动态化、教学评价证据化,通过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场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范式,为达成课程标准的理念提供思路。
基于“2024年度四川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现场课展评活动”,分析展评活动课例中“学、练、赛、评”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通过现场观摩、课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发现通过分解示范、组合练习、实战应用的教学策略,情境设计、梯度设置、过程反思的学练方式,精讲方法、多练技术、分层学练的教学手段,能够夯实运动技能基础,培育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休息时间短、有安全顾虑等原因,学生们在课间走出教室自由活动往往受到制约,如何将课间还给学生也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课间微运动理念,探讨其在促进学生心肺功能、力量素质、灵敏性与协调性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科学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为提升小学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采用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目标制定、结构化的组合教学内容设计,选用问题导向、器材创新、分层教学等学练方式及多元评价方式等,提升常态课教学的质量。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结构化的选用、学练与评价方式的优化等,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有效推动常态体育课提质增效。
研究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体能评价体系不健全、运动内容缺乏趣味性等现实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优体能”运动体系。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年龄敏感期练习、性别差异化课程、多场景应用模式的三维体能发展模型,并研制出《中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参照表》等系列工具。实证研究表明,该体系能显著提升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优良率,创造性地实现了竞技练习理念向基础教育场景的转化,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为聚焦青少年胸椎健康风险防控,探索科学化、多维度的运动干预策略,基于胸椎解剖结构与病理机制,结合胸椎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了包含如康复训练、传统功法、全身性运动的系统方案,并提出以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的多维胸椎健康防护模式。研究结论:体育运动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胸椎肌群力量平衡,矫正圆肩驼背、胸椎侧弯等异常体态,形成校园场景胸椎健康防护的路径与方法。
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主体性唤醒、适切性适配与发展性追踪三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系统阐释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课堂中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换师生角色、融入生活场景、整合学练赛评、完善多元评价四重具体实践路径,通过篮球战术自主设计、校园应急避险情境创设、足球技能闭环练习和电子体育成长档案袋评价等详细教学案例,呈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变的操作化方案,旨在为新时期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